万周按
实用的机器人不等于完美的机器人。卖个萌,犯犯小错误的机器人或许更好。
家用机器人不仅要巧手能干,还得招人喜欢。
二十多年前,当柴田崇德(TAKANORI SHIBATA)刚刚启动他的机器人研究工作时,他的目标是实用型机器人——比如能帮老人做做家务什么的。然而柴田很快发现,机器人的实际动手能力其实有限,于是他改变主意,决定制造一种完全不以“干活”为己任、却仍然能造福人类的机器人。
“宠物”机器人妙用
柴田的心血结晶就是机器人“帕罗”(Paro)。“帕罗”造型宛如一只毛茸茸的海豹宝宝,身长57厘米,皮毛下安装了众多感应器,因此会对爱抚作出很享受的样子。虽然不能行走,但它在听到你说话时会乖巧地转头看你,还能分辨不同人的语音。
郁达夫在代表作《沉沦》中写道:“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少女前头,他不得不自认说:‘我是支那人’了。” (更多…)
万周按
去过日本旅游的大概都吃过逛过日本的“路边摊”——屋台。屋台在日本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建筑文化,有很多的规矩和讲究,还真不是路边摊。作者咏言是万周特约撰稿人。
日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男女主角(或好友)结束一天的工作,相约在介于中国的小吃摊和西方的移动餐车之间的 “屋台”吃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或者烤鸡串,小酌一杯,场面温馨惬意。
屋台从江户时代开始流行,以移动的木制建筑 “屋台”为载体,提供手握寿司、荞麦面、天妇罗等食物,传承着庶民文化和生活趣味。它不仅是日本的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一种建筑文化。屋台不是临时搭建的路边摊,也不是乘用车改造的移动餐车,而是在日本的建筑行当里专做“移动”、“活动”结构和部件的“建具屋”(tateguya)打造的 “移动建筑”。 (更多…)
万周按
日本也有如上海外滩、天津五大道、青岛海边的洋楼,不过被称为“洋馆”,别有特色,且深深影响了日本的建筑和建筑师。咏言是万科周刊特约撰稿人,本文是她近期随笔。
日本建筑文物中有一个门类叫“洋馆”,是从明治维新前到昭和前期建造的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和新文艺复兴风格、又融入一些东方风格的洋楼,多集中于大阪和京都。